找到相关内容881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

    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。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,才能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,提供生活保障。否则,即使有心帮助他人,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   2、出世修行 知足   作为出家僧人来说,如果倾向于出世解脱,就应奉行知足的生活准则。早期的原始僧团,佛陀要求比丘们依四依生活:日中一食、树下一坐、穿粪扫衣、吃腐烂药。除此而外,出家后所能拥有的,不过是三衣一钵而已。因为出家就意味着对世俗生活的放弃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0540635.html
  • 思想的承接与跨越——从“下杀生”思想谈起

    有著其承接与跨越性。  本文循著(佛教与现代伦理——不杀生戒及知足)之文思,于其各论点下,以“不杀生思想”为蓝图,归结以下各面向,反思佛教思想于同时代文化结构之承接与跨越性,也对佛教于不同时空之修行实践略作省思。  二、由“不杀生思想”看伦理与修行之关系  在(佛教与现代伦理——不杀生戒及知足)中,以原始佛教观点为出发,略而述及佛教与同时代沙门思想及修行观之异,亦以佛教根本教义“五蕴说和...

    心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0868029.html
  • 佛教的环保思想(一)

    们都将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,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。在佛教的修行中,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。在《佛遗教经》中,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:   “汝等比丘,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恼亦多,之人,无求无,则无此患。直尔,尚宜修习,何况能生诸功德。之人,则无谄曲以求人意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。行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,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有欲者,则有涅槃,是名。”  如果说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1941302.html
  • “无我”理念的新开展

    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恼亦多。之人,无求无,则无此患。直尔,尚宜修习,何况能生诸功德。之人,则无谄曲以求人意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。行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。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有欲者,则有涅槃。是名。   今天,生态文明的建设,亦惟有我们深刻反思自心,控制过分的世俗物质欲望——贪毒,而希“”,亦必回归世尊遗教,发扬“诸法无我”的真精神,从破除我执开始。   文/姚...

    姚彬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3184593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129)

    “修行必须要在闹市,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,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。”他的观点正确吗?为什么? 705、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?你向往哪一种?为什么? 706、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的功德。为什么说...野菜水果充腹,随便搭个茅棚就可以挡风遮雨,人生只要知足,贪嗔痴烦恼会一时摈除。以前在云栖山,莲池大师住了很多年,调化了山中的很多猛虎。当时有一条老虎,时刻依随在他身边,莲池大师到山下化缘时,老虎也紧...

    索达吉堪布宣讲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21011618783.html
  •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: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

    ,也就是净化人心,引导信众自我净心。那么,佛教以什么来净化人心呢?自然是佛教的基本教理,主要是佛教哲理和伦理。这里仅讲述四点。  (一)引导信众知足并进而断除贪痴  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,...教理之一的“十二因缘”就将“无明”置于首位,认为只有通过体悟佛教的真理,消除“无明”,才可以从根本上摆脱生死轮回,真正达到解脱。这一过程是净心的过程,要求人们做到知足,最终目的是消除无明、贪、,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0039204.html
  • 杨曾文:当代佛教的社会教化责任

    教化,也就是净化人心,引导信众自我净心。那么,佛教以什么来净化人心呢?自然是佛教的基本教理,主要是佛教哲理和伦理。这里仅讲述四点。 (一)引导信众知足并进而断除贪嗔痴(无明)    在原始佛教和...ldquo;无明”置于首位,认为只有通过体悟佛教的真理,消除“无明”,才可以从根本上的摆脱生死轮回,真正达到解脱。这一过程是净心的过程,要求人们做到知足,最终目的是消除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2873195.html
  • 亲友书

    非如刀斩伤 待至临终际 恶业果全彰信戒施净闻 惭愧及正慧 七财牟尼说 共有物诚虚博奕乐观喧杂境 懒惰恶友敦亲志饮酒非时行六过 此劫芳名尔应弃求财最 人天师盛陈 若能修 虽贫是富人若人广求诸事者 还被尔许苦来加智者若不修 受恼还如众首蛇禀性抱怨如杀者 欺轻夫主如男偶纵使片物必行偷 宜可弃兹三贼妇顺若姊妹慈如母 随从若婢伴犹亲如兹四妇宜应供 应知此室号...

    龙树菩萨 著

    |龙树|亲友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20390518410.html
  • 醒梦辩论歌 幻乐众音讲记(8)

    入手,可以贯通一切佛法。   梦与知足   要做到知足,一种方法是从因果上思维,就是认识到贪欲的过患。如果不遮止的话,欲望就会不断膨胀,引起后后种种过患。另一种方法是在更深的层面上观察,一切受用就像梦里的受用一样,没有任何实义。由此止息贪求之心,生起知足的善心。所以如梦观修得熟练,知足自然在里面。   我有位熟悉的堪布,以前我们很年轻的时候,一起在大经堂辩论。他对我说:“虽然...

    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

    |醒梦辩论歌|唯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20565233047.html
  • 现代人如何修行

    “采菊冬篱下”、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,但我们完全可以斗室养心自为大,象鲁迅先生一样,“破帽遮颜过闹市”,“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他春夏与秋冬。”   而静。,则是执。就是要破执。烦恼皆由...心平了自然可明心见性,言行举止能圆融无碍,自然有度。   何以静?   言得静。言而开口,口开是非,舌饶恩怨到。实在有感说话亦是造业之一。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,一个海军军官跟他的部下开玩笑时说:“...

    林学文

    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0804487189.html